《如何学习》阅读笔记:可行的学习方法总结
增强记忆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哪里学、在什么地方学等,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
……大脑处于适度亢奋状态也好,非亢奋状态也罢,其储存进去的单词数量是大致相同的:总之都装进去了。但是,再后来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这些信息。 (注:大脑对信息的重组详见「潜入意识的深海」一文)那把大脑里面的「提取钥匙」需在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态相同时才会显得最清晰,无论是嗑了药还是清醒着。不过,一旦考卷上直接标出了「类别」提示,那把钥匙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已经有一把「外来钥匙」放在了眼前。
……「环境背景的变换大大提高了记忆力」
学习材料被植入了两层不同的感知之中,而这至少给大脑多提供了一次机会,去「恢复」它所能「恢复」的学习时的周遭环境,从而提取出更多的字词或者概念来。
不论是外在环境或内在环境都会对记忆产生一定影响。大脑通过对不同环境的感知以帮助记忆,变换学习时的外在环境能够给大脑营造更多的可利用背景。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考虑更换不同的学习环境(如:在咖啡馆或图书馆自习,在操场或架空层、公园进行背诵。)来帮助记忆。
……重新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这样做,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
环境的改变是为了使学习的知识在利用的过程中不再依赖于特定环境。
分散式学习
- 用「间隔效应」进行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艾宾浩斯写道:「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这些最佳间隔是以两个相反的标准为根据计算出来的,」他当时写道,「间隔应该尽可能长,以维持最低限度的重复频率,同时最大程度地体现所谓『间隔效应』的作用;间隔也必须足够短,以确保知识还仍然记得住。」
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
「间隔效应」在现今被广泛运用在各类辅助学习的应用中,如著名的 Anki、扇贝单词、百词斩等。这些应用利用用户对某个词条熟悉度的主管判定,或者通过小型测验记录客观错误信息,以安排不同的词条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出现。我个人非常希望能有厂商利用人工智能对不同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的时间间隔调控。
复习的最佳时间间隔: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 ……不过如果间隔时间比这再长的话(3-5 星期),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更厉害。
表 1 最佳复习时间
待考时间 | 两次学习间隔时间 |
---|---|
1 星期 | 1-2 天 |
1 个月 | 1 星期 |
3 个月 | 2 星期 |
6 个月 | 3 星期 |
1 年 | 1 个月 |
再说一遍,「临时抱佛脚」在紧急关头的确很有用,但问题是,所得记忆不会持久。而分散式学习却能让你记得长久得多。
- 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真正的缘由不在于我学得不够努力,也不在于我没有善于考试的「基因」。 我的错误在于误判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熟练」错觉非常强烈,以至于我们觉得既然已经「拿下」了某次作业或某个课题,那再去复习也就没什么用了。我们忘记了我们会忘记。各种「帮助」学习的销售端都能造成这种「熟练度错觉」,包括划荧光线、做一份学习大纲乃至得到一份老师给的或者书上提供的章节概要。这种对熟练度的错觉是自动形成的,而且是潜意识里的念头,往往让我们对哪些东西还需要复习或是练习做出误判。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原则: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是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刻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请记住:对这自己也好,对着他人也罢,把你学过的东西表述出来……
考试实际上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检测。透过考试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习中的疏漏之处,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解答难题
孵化
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的出现。
顿悟体验的抓取步骤如下:
- 准备期。
准备阶段不仅包括弄懂你要琢磨的公式组合,弄清楚你手上有些什么线索、别人是怎么提示你的,还包括去做各种尝试,直到用尽你头脑中所有不同的思路。换句话说,你不是止步不前,而是黔驴技穷了。
- 孵化期。
这要从你把问题搁到一边去的时候算起。 ……大脑在「离线状态」下,还在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上一两个老早就装在大脑里但一时没能想到可调用出来的想法。
- 顿悟期。
- 验证期。
这一步骤是要复核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否真能行得通。
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才能使「孵化」更有效。
在孵化期中,大脑对周围人和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都很敏感。 ……从这些实验中,麦尔和邓克尔发现了两种有助于孵化的大脑活动:从周围环境中找出提示,以及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无论是如何利用钳子,还是医生可能是什么性别。
这次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他们看到的现象应归功于他们所说的「选择性遗忘」(selective forgetting)。一个限制思维的误导性词语的确会妨碍人的思路,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人的反复失败,这些妨碍人思路的屏障会逐渐消散。」就好像是那些学生的大脑一时被那些误导提示给冻住了,可那 5 分钟的休息却能让冻结的思路开始解冻。
乌纳西奥和奥默罗德把孵化休息归结为三个类别:其一是放松,比如躺在沙发上听音乐;其二是轻度用脑,比如在网络上漫游;其三是高度用脑,比如写一篇短文或琢磨另一项课题的作业。对于数学或者空间类难题,上述三种休息方式都不错,而对于语言类的难题,则是轻度用脑的活动效果最好。 如果人并没有到真正黔驴技穷的地步就跑去休息,则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渗滤
此后,蔡加尼克又做过多次试验,最终认定,如果参与者在即将完成之前最全神贯注的一刻被打断,则能最大程度地加深他对那项工作的记忆。 渗滤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们当做学习敌人的东西:打断。 **一旦某个目标被「激活」,它便能盖过其他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是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这便是渗滤的第二要素。 这些练习作业和学习笔记都是她为学生安排的一级级台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中都记挂着那篇期末主题文章,即便谈不上从不间断,但也一定会反复思考。 渗滤的头两个要素一个是被打断,一个是被调动起来的、不断到处搜索的感知系统,而戴夫利要求学生做的学习笔记则构成了渗滤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有意识的反思。 所谓渗滤,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如果手上有一个相当庞大的项目,那就应该尽早开始。 在继续向前猛冲之前,先退下来,这并不等于就此放弃了应该完成的任务,相反,退下来意味着我心里会一直惦记着它。 这就是渗滤的第一阶段,同时也开启了第二阶段,就是有意无意间采集数据与资料的阶段。 第三阶段则是听取自己的想法:我怎么思考、怎么分析这些收集起来的东西。
- 尽早进行大任务、课题
- 接受过程中因「黔驴技穷」的中断,并开始进行渗滤。
- 有意识地捕捉闪念。
- 有意识地在任务结束之后进行反思总结。主要针对任务成效、任务过程中的疏漏和自己渗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交替
莫莱森研究的重大意义之一是让人意识到大脑一定有至少两套不同的生理机制来处理记忆。一套是用来处理描述性记忆的,它的运作依赖于海马;另一套是用来处理运动记忆的,它依赖于大脑中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需要海马。
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学得。
对单一而重复的集中训练的搅扰,使得受训者不得不一再作出调整,结果反而培养出了总体上的灵活应变能力,更由此提高了某项特定动作的准确度。
把整块的学习时间打散成数次就是一种穿插模式。
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但最为困难的地方却在于我们不肯放弃对简单重复的固有信奉。
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学过、练过,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到一起。
交替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大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情境进行判断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独有特征以帮助记忆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可以说它推翻了固有观点——单一、重复的学习更有助于记得深刻。
潜意识
知觉学习模块
……「也许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一种比洛克所想象的更为既简单的方式得来的——通过感知各种细微变化、细微差别、细微能量。」
大脑不仅能学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它接收到的信息有细微差别,更能通过感知那些细微差别来学会分辨其不同。
知觉学习模块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和速度,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让你只须扫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连解释都不需要,至少不是当下需要。
运用知觉学习模块时节奏要快,要让视觉等知觉系统快速运行,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同样都快速运作起来。交替学习与知觉学习两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这里我把「知觉学习」与「直觉」联系在一起。通过知觉(视觉、听觉……)来锻炼用「直觉」判断的能力,它更像是一种学习上的「刷题」。通过进行大量的选择判断并迅速获得正误结果,使自己掌握应对这一类问题的技巧与习惯。
睡眠
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是根据我们的生存需要以及危险系数来自动调节的,而并不是根据什么健康手册的说法来规定的。
第一阶段:这是一个起头阶段。如果人真要睡觉的话,你不能打断这一阶段的轻度睡眠。它对巩固记忆的作用很难分离出来,虽然在这一阶段里也常常会有类似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模式出现。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这一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燃烧着熊熊炽烟,忙着进行模式识别,以帮助我们感知在白天的思维中显现不出来的各种关系,比如彩蛋实验, **以及创造性难题的解决。 **它还可能是所有睡眠阶段中最有助于渗滤效应的阶段。当然,在睡眠中的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渗滤也会起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快速眼动睡眠节还有助于诠释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忆内容。 ……大脑会把情绪激动时形成的记忆中那层内心感受给剥掉,只保留其中的主体信息和具体细节,即在何时何处发生过什么。 ……沃克因此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形容为「夜间心理治疗期」。
第二阶段:这是运动记忆的专长。 ……无论是音乐学习还是体育学习,也许还包括机械操作技能的学习。 第三和第四阶段:这两个阶段在研究中常常被当做慢波阶段或深度睡眠阶段而合并到一起,是延长记忆的关键阶段。 ……「我们有大量数据说明,慢波阶段对巩固陈述性记忆十分重要,而且这样的辅助功效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所达不到的。」
如果你是为了准备明天的表演,比如说音乐独奏会,那么这幅图就在告诉你,不妨晚点睡,但不要起太早。如果你要应付一次数学或化学考试,以及任何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的判断能力的考试,那么最好晚一点睡,而且如果可能的话,早晨睡个懒觉。如果你是要应付需要发挥记忆能力的考试,比如默写新学的单词或者是填写化学元素周期表,那就要靠这一部分的缓慢脑波形了。要计划好你的学习步调,确保自己能在常规就寝时间上床睡觉,充分满足这段深度睡眠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早早起床,在天亮之前赶紧再复习一遍功课。
「在一些实验中我们发现,白天睡上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学习辅助效果,跟一整晚 8 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不相上下。」